
“达芬奇事件”在凸显劣质市场主体商业诚信与社会责任感空前缺失的同时,也向监管部门提出了一个迫切命题:如果不能建立真正能够保护消费者权益的监管防火墙,仅靠央视的逐个曝光,市场上深藏着的“达芬奇密码”,何时才能一一破解?
应当说,承担着巨大社会责任的央视握有令劣质市场主体胆寒的杀手锏——“曝光”。不过,央视既强大又力不从心。偌大一个中国市场,每天的造假、掺假、产品质量问题以及其他侵犯消费者利益的行为难以计数,尽管消费者的维权意识近年来不断提高,但在上下游产业链早已形成利益共同体、信息严重不对称、诸多商家玩弄各种各样“俘获”的情况下,广大消费者即便知道权益受损,往往也只能忍气吞声。于是,不少人只能将维权或者曝光问题商品和服务的希望寄托于影响力极大的央视身上。而央视要曝光一个企业产品与质量事件,往往需要“记者经过长达半年多的调查”,可以说费时耗力。如果不能建立一个足以预防和惩戒企业违规行为的监管防火墙,让其真正承担起维护消费者权益的重任,仅仅靠央视等媒体的曝光,显然远远不够。正如有网友评论的:这一次是家具行业出现了“达芬奇事件”,难道其它行业就没有这种欺骗消费者的恶劣行为?只是工商局没有去查,或者媒体没有曝光而已。假如“无耻的造假商家,后知后觉的监管部门,不会太严厉的处罚”现象继续存在,谁又能保证不会发生下一个“达芬奇事件”? |